当前电信诈骗呈现高发态势,近几个月来仅笔者周围,就有三个朋友遭遇电信诈骗,损失惨重,不禁感叹诈骗手段的高明。
在众多案例中,有些完全是受害人自己造成的,但也有些案例银行也有过错,需要承担责。由于诈骗手段千奇百怪,受害人被骗时的具体情形也不尽相同,笔者只能列举几种情形供参考。
最重要——银行是否存在过错
银行存不存在过错,主要要看法律法规赋予了银行哪些责任,或者银行与客户间签订的储蓄合同、网银协议中约定银行有哪些责任。
举例来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银行通过自助柜员机为个人办理转账业务的,应当增加汉语语音提示,并通过文字、标识、弹窗等设置防诈骗提醒;非汉语提示界面应当对资金转出等核心关键字段提供汉语提示,无法提示的,不得提供转账。
此外,非柜面转账业务应约定日累计限额、笔数和年累计限额等,超出限额和笔数的,应当到银行柜面办理。如果银行违反上述规定,银行则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再如如果诈骗分子是利用银行历史遗留的系统服务漏洞,绕过了正常的安全验证,通过电脑设备远程操作,重置了受害人的手机银行密码,进而实施了盗刷。由于银行应尽到储户的安全保障义务,这种情况下银行就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总之,想要银行承担责任,就必须要求银行在受害人被骗过程中存在过错,否则即便起诉也会被驳回。
坦白地讲,遭遇电信诈骗绝大部分都是受害人自己的原因,因此在已经披露的案件中,仅有极个别判决银行承担责任,其余大部分均驳回了受害人的诉讼请求。
但如果在遭受电诈后认为银行确实存在过错,也应当果断起诉,尽量尝试挽回损失。